1995.05.27
我与晨钟夜校~62年细说从头
沈慕羽
晨钟夜学无异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与晨钟夜学比重。我要陪着它一辈子,我虔诚期望所有受孕育的儿女,回馈母校,使它不断发荣滋长。
我今年八十二岁了,从二十一岁起,我就投入华教的怀抱,终身付托给它。我爱它,海枯石烂,此志不渝,比任何情人更坚贞。
我担任平民校长二十七年,教总主席二十八年,马六甲华校教师会主席三十四年,但都比不上在晨钟夜学那么久。晨钟夜学一开办,我就担任敎职,战后复办,掌理校政,直到现在。眼看著一批一批的儿女在摇篮里长大,如今都劳燕分飞了。在杏坛上,孔子有三千门徒,六十年来,我在平民,和晨钟的门生,何只五千。学生的学生,有的已退休了,说我是曾孙级的老师可当之无愧。回顾六十年来的往事,—幕一幕在脑子里浮现出来,犹如老宫女在谈天宝盛世时代的情景。
晨钟夜学是怎样孕育出来的
战前的马六甲,流通于华人花会的语言是福建话(闽南话)。福建话就是普通话,能听华语的少之又少,更无论会讲华语了。记得有些从中国来的官员,在发表演说时,要通过翻译成福建话,抗战时期,佛教访问团到马六甲,太虚法师在青云亭的舞台上演讲,由当时华民事务官的帮办曾泉源翻译成福建话,而慈航法师在青云亭弘法时,我用福建话转译出来,身为华人不懂华语是莫大憾事。晨钟励志社是由一些知识份子组成的,智育股的负资人是沈慕周,匡光照,王庆雍,乃发起创办晨钟夜学,于1933年7月15日开学,传授华文和华语,主要对象是失学青年及受英文教育的侨生。用的是一本“说话“课本,一本是华文读本,女生在培德上课、男生则在培风和平民上课,各开一班,人数不多,播下了第一批的种子。当年的学生大都是成年人,如杨朝长,孙金木,吴志昌,吴金春,柳振声,陈云杰,林庆祥,廖应水,原兆廉……都曾在钟声响亮下,接受京片子的传习。
和平后,夜学复兴,在荷兰街培德三层楼开办。这回可不同了,累积三年八个月,没读书的人都挤到夜学来了,都是超龄生,三层楼有人满之患,于是又借火车头培风第一分校(原华人体育会)増加班级,其后又改借现在的培一校舍。二三十年来华语的花朵遍地开,华语的声音响澈古城的每个角落,六十年前的福建话,在默默之中,无声无影的变成另一个世界,这种伟大的成就是当年做梦也没想到的。我这一辈子献身于华教,好像蜜蜂釆花酿蜜,千辛万苦,终于尝到甜头了。著名学者郑良树博士访问马六甲,到处听见一遍华语声,惊奇不已。他说这是沈慕羽坐镇马六甲的原因。
硕果仅存
战后马六甲补习夜学一度如雨后春笋,最先复办是晨钟夜学接著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也假借在武牙那也平民学校办中正夜学,由黄天铎担任校长,接任的是傅庆章,明星慈善社办明星夜学,请张锡山做校长,客属公会办客属夜学,请黄渭南为校长,潮州会馆则有韩江夜学,郑君平担任校长,但规模最大的是晨钟夜学,1958年社团注册官以华团的互助部组织触犯社团法令,冻结所有社团活动。除中正夜学因为受政治影响而停办,其他社团的夜学也跟著解散。由于我们的夜学不在社里上课,我非常镇定的不理会社团法令,不声不响的继续在培德及培一照常上课,逃过劫数,所以能够保持弦诵不绝,赶到今天,而晨钟夜学已成为本州硕果仅存的补习中心了。
有教无类
我们办学主要目标,在乎推广华语,宣扬中华文教。一路来门户大开,凡是认同的不分男女,不限种族,不论阶级,都欢迎进来。实践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数十年来,曾经在我们学校学习华语的有英语牧师,日本技术人员,最难得的前州议员花蒂马及哈欣,交通局总监马廉,移民厅高级官员等。最近华文价值受重视,每年都有巫印友族来报名,这是好现象。
办学方向
办学的方向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符合,为此我们的课程也随着情势而有调整。复办之初,除华文之外,有说话,尺牍,珠算以应失学青年谋生之需要。五年之后,英校生大量增加,我们就侧重于中华文选,特别班(高中程度)则教授古文观止。我们也曾开办初级簿记班,由黄连星老师教导,但只维持一年。
捍卫华教
五十年代的中期是本校的黄金时代,学生人数破一千大关。当时,政府主办的公共考试,英校的华族子弟大多数选择华文为第二语文,这是学生增加的主因。他们一心向学,出于自愿,非常勤奋,表现特出。在这段期间发生一件不小的风暴,当年的教育局长是英国人,EDGE,突然下一道命令禁止所有英校生进入华校补习,一夕之间,学生出席人数锐减,我从缺席的学生手中得到这张通告,即刻招待记者,同时也投诉马华公会,这事件轰动一时,那时巫统也反对殖民地英文至上的教育,马来文趁机大肆抨击殖民地政府,说这是消灭方言学校的行径。后来联邦教育部声明,政府并没有发出这种的训令,指令马六甲教育局收回成命,英校生一致欢呼,沈校长争取胜利,是六十年来办学的一段光荣插曲。
师生共振钟声
良师出高徒,本校的老师初期和中期,几乎都是由学校教师兼任。他们本身的素养好,民族意识强烈,不但言教而且身教,学生坐沐春风,得到化雨,受益不浅,皆知自爱、自发、自强,他们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术研究会,订期举办全校性的演讲,作文,书法,辩论比赛,还组织旅行团到新马各地参观,把生活和学术打成一片。在康乐方面有全校性的合唱团,口琴队,羽球队,远足旅行,锻炼体格,陶冶身心,在文艺方面,高小同学出版“学习“刊物及毕业刊。初中则出版”小小园地“、”朝阳“、”新生“、”大地“、”新大地“及每届毕业刊物,搜集同学的杰作,编印成本。同学自己操写蜡纸,自己油印;自己装订,不假手外人,另出版”学生文艺“一本。在补习性的学校里,同学有如此卓越的表现,身为掌舵人,真有说不出的骄傲和快慰。
由同窗撮成姻缘
关於编班的事,初办的时候,男女分班,直到六十年代,因为人数不足,只好男女合班,男女合班带来有预想不到的收获。刚在成年的青年男女,大家都有自尊心,羞耻心,为了面子问题都想在学业方面领先,无形中造成竞进的现象。有竞争才有进步,依照当年他们的办事能力及学业的程度,与现在正规学校比较并不逊色,且有超过之势,另外一样使人逆料不到的好事,就是他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活动,虽然不同背景和环境,由於意志相投,感情融洽,在毕业后,两厢意愿而结合的为数不少。晨钟夜学在无意中当月下老人撮合有缘的青年人成为眷属。不同血縁、不同地缘而结合是优生的良好因素,所以他们的下一代,成凤成龙的比比皆是。另一奇迹,他们在校讲惯华语,组织家庭后在家也讲华语,孩子—出世,就听到华语的声音,浸淫之下,华语成为家庭的普通话,未入学的民族子女,华语一流,入学就无语言的困扰,可说对学前教育的一大贡献。
校外的干扰
晨钟夜学先后借用在火车头的培风第一分校(华人体育会),培风正校(即现在的培风一小),荷兰街一三七号培德三层楼及甘榜安拔培德学校,怡力培风第二小学(旧校)为校舍,如今只借用培风一小而已,因为学生人数不多,刚好够用。
数十年来校内的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血缘,不同教缘,不同业缘,但求学之目标一致,从来相安无.事,而且互相尊重,有如兄弟姐妹,感情融合,可谓亲如一家,可是校内虽无事,也曾经受到校外一些干扰。
我们的学生中,不少是职业青年,为了工作关系,难免迟到。为方便他们,上课时校门不关闭,以致有些游荡的青年大摇大摆,没得准许擅自到楼下楼上走动,甚至在课室外抽烟闲谈,我发觉了即刻请他们离开,以免影响教学。他们多数藉口要找朋友,其实醉翁之意在看女同学。我都晓以大义,请他们下课后才找同学,另外有一撮年轻伙子自行闯入学校里打篮球,上课钟响,不肯离去,而且态度傲慢,我理直气壮告诉他们,大家都是华人,炎黄的子孙,同文同种,我们学校为大众青年而设,大家都有责任维护它,请你们不要在上课时打篮球,以免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我以民族大义说服了他们,从此不再来了。
最严重的一次,1976年农历新年过后,一批放荡的孩子到校园来胡天胡帝,我请他们出去后,将校门关住,那些野孩子竟然在外面大呼大叫,丢石头,把点燃者的鞭炮抛进来,如投炸弹,劈劈拍拍响,震耳欲聋,同学惊恐失措,无心上课,情况相当严重,在这紧张的局势里,我处变不惊,镇定地以太平局绅的身份,打电话到中央警察局。一会儿警车来了,这些孩子如鸟兽散,走得无影无纵,过后又有几个来捣乱,校工胡永新认识他们的住家,告诉我地址,我奋不顾身,按图索骥,投诉这些孩子的家长,家长多数深明大义痛斥他们的孩子,从此之后才安定下来。
另一件事,发生在1977年,夜学借用甘光安拔培德新校上课,一位女学生的手表被不知名的人抢去,据说是私会党徒。我探听地址之后,即刻亲自登门见该党头领。我说了一篇路抱不平,见义勇为保护妇孺的道理。他也知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向我致敬,并表歉意。第二天该头领便把原物归赵了。
在艰困中再出发
七十年代末,种族主义的气焰,非常嚣张,关闭华校的声音,在巫统大会里以为国会里此起彼落,几无宁日。华文的使用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是华教最低潮的时期。本校的学生大受影响,七班同学到年底只剩百来个,情况非常恶劣,但在休业式里,我对全体师生说为了保存华教,即使剩下一个学生,我还是要办下去。晨钟夜学绝对不会灭亡,天无绝人之路,山穷水尽另有一村,我发现华小的英文节数受了限制,从三年级起毎星期只授课60分钟,与马来学校从一年级教起有天渊之差,灵机一动,我毅然决定,除华文班之外,增办英文班,这构想终于实现。现在英文班获得华小家长的支持,也有整百人我们维护华教之外,也重视英文,晨钟夜学又复兴了。
老少同堂共修华文
本校本有教无类之宗旨,所以有各民族同窗学习华文,另一特色有教无龄——不分年龄,老少一律欢迎,在一个班级里有父母陪子女读书的,有七八岁的孩童,有老而好学的阿公阿婆,退休的公务员。中国有老人大学,晨钟夜学也不让其专美,数十年来,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到初中毕业的数不少,目前的学生中,有不少是校友的子女,还有前期校友的孙儿,可说三代同堂。希望在我们六十欢庆的大会中,三代的学生都能出席,给母校无限的光彩。
我眼看著晨钟衣学,呱呱堕地,成长,绚烂,也经历艰危到复兴,我这一辈子与晨钟夜学,血肉相连,形影不离。晨钟夜学无异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与晨钟夜学比重。我要陪着它一辈子,我虔诚期望所有受孕育的儿女,回馈母校,使它不断发荣滋长。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