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三校校史:华侨学校 华侨学校创校年份探考 1918年抑或1920年?

二战前三校校史:华侨学校

华侨学校创校年份探考 1918年抑或1920年?

 

居銮中华中小学定于2018年庆祝创校100周年。

 

也即是说,学校董事会及广大校友都秉承历来校史陈述中关于创校年份的书写,选定1918年,其依据就是1918年成立的“中华学堂

 

校史叙述中二战前三校,指的是1918年成立的华侨学校,1920年成立的培英学校,以及1926年成立的中华女校。这三所学校在1945年战后的ー项三校董事联席会议中议决,合并成为居銮中华学校

 

然而,根据上世纪20年代具有影响力的『新国民日报』于1920年刊载的ー则『开幕预志』中却有如是报导:

 

(居銮来函)本埠办理华侨学校,本报已记载多次,以教席艰于物色,尚未开校。近闻延聘邹某       主持教务(注)已订七月一日上午十时在校行开幕典礼。该处校董,素多热心教育者,想届时必有一番闹热也。故预志之。

 

『注』:邹某即邹馥,全名邹复阳

 

同一份『新国民日报』在1924年的另ー则『庆祝华侨学校四周年庆』的报导中,也是根据1920年的开幕日期计算。该则报导还同时记录了时任学校总理江福成代表学校颁奖,刘又新校长代表学校致训词的内容。

 

根据这两则报导,华侨学校是迟至192071日方オ举行开幕典礼的。这就引起了一个新的争议:作为居銮中华华文学校百年起点的华侨学校的成立年份,究竟是1918年抑或是1920年呢?

 

如果华侨学校是1920年成立,那么为何我们的先辈和校史记录中,却一直沿用1918年为华侨学校的成立年份?这里头究竟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探考的秘辛吗?

 

本着尊重史实,还原真相,正确阐述且年校史的初衷,本刊编委会对此进行了沙里淘金的求证工作,广泛查阅文献档案,终于让此年份争议有了水落石出的结果。

 

本校校史书写历来选定1918年为华侨学校创办年份,同时也把1918年定为本校百年办学的起点,是缘出有因,史来有故,更有文献为辅的。

 

华侨学校是从“中华学堂”脱胚而来

 

编委会在搜寻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和档案中,发现了一篇内容丰富翔实,叙述符合逻辑,可信程度极高的回忆文章,作者正是华侨学校创校五贤之一的薛兆裕先生的公子薛炯煌。

 

该篇追忆文章名为《永春人在居銮》(下称《永》文),收录在薛炯煌的回忆文章《南园资料》,首次刊载于1980年居銮永春公会、桃源俱乐部、永青团主办之全国第二届华国语演讲比赛暨全柔永春第八届球类锦标赛特刊。与此同时,该文也被收录在马来西亚永春联合总会20165月出版之《马来西亚永春社群志》第273页。

 

《永》文中提到居銮华教的滥觞时有这样的叙述:

 

1916年,蒙郑灯借此《浮脚楼》住宅(现巴士车站附近)『注1』为校址,开办私塾,聘请ー德化籍文人但任教席,学生三数人,一张长桌一条长凳,因简就陋便《子曰》起来,是为居銮社会教育之始祖。

 

后因受祖国浪潮之感召,乃有合办教育机构之念头,故于1918年创立中华学堂于明吉摩街2号楼上『注2』,永人深明大义,表示团结,结束私塾,与该学堂合而为一,学生十数人,颇具校型。

 

1:文中的巴士车站指的是5070年代后期位于美都戏院旁侧的巴士站。

2:明吉摩街2号的建筑物正是当年创校五贤之一的黄友翁先生的产业。

 

这两段文字叙述有两个重点:

 

第一,居銮华文教育的最初起点是创立于1918年的中华学堂

第二,192071日开幕的华侨学校是由1918年成立的中华学堂脱胚而来。

 

自此,关于华侨学校究竟是成立于19181920年的年份争议已水落石出,并有可信文献可考。也即是说,创校先辈和校史叙述中的1918年为办学起点是正确无误及可接受的。

 

华侨学校开幕日期之谜

 

创校年份确定以后,还有一个存疑需要厘清,那就是为何华侨学校迟至192071日オ正式开幕?

 

1920年421日『新国民日报』报导《居銮学校之近况》中曾提及:

 

二月间,该埠热心巨商黄友翁、章文双、叶陶沙、陈在贵、江福成诸君等,开会集议,集成开办费七八千元之多,拟借华侨公所先行上课。然至今两月有奇,尚未有开学消息。闻因校长教员未聘,校具各物未办,未能即行开学云。

 

纵览记载,华侨学校的正式开幕一直要等到71日举行,一因未有自己校舍,二因未能成功聘请校长和教员。直到『新国民日报』的『开幕预志』中称已聘得邹复阳担任校长方オ正式开课。

 

因此,华侨学校(中华学堂脱胚而来)成立在1918年,正式开幕在1920年,并无不合理之处。

 

华侨学校两则建校要闻

 

翻阅『新国民日报』有关居銮华校教育的报导剪报,我们可得知先辈创校的宗旨、宣言、历程、早期活动等各项细节,有助于我们还原当年巨细靡遗兴学办教的故事。

 

第一篇:居銮兴学

 

1920年226日『新国民日报』刊登的『居銮兴学』报导。

 

这篇报导记述了以章文双为首的创校先贤(群商)们,是如何积极办校,手持捐册沿铺募捐的经过,其热忱和进行甚速,实所罕觏

 

(石生稿)居銮地方,此次建设ー学校,进行甚速,实所罕觏。先是于本月一日,群商手持捐册,市上往来,非常忙碌,总其成者,为蔡口沙『注』、章文双、黄友翁、陈在贵、薛兆裕、颜永图、陈德贵诸君等。闻首次在各户劝捐,竟得开办费八千余元,不日发出招生广告,延聘教员筹办校具等事,校址暂假华侨商会为临时地点。最可敬者,诸职员悉除往年无谓之消遣,专ー心意向学务方面积极进行,方得如此成效云。

 

『注』蔡ロ沙,应为叶陶沙之误。

 

第二篇:募捐缘起

 

1920年227日『新国民日报』刊登了『居銮华侨认捐建筑学校』的报导。

 

这篇报导比前一日刊载的资料更为详细,留下了『募捐缘起』,诚为可喜。

 

这是报导中的『募捐缘起』。

 

居銮华侨认捐建筑学校

 

国何以兴,兴于民,民何以立,立于学。夫学者,乃培育人オ,巩固国家为根本也。窃吾侨胞自民国光复以后,凡旅居各岛,皆知振兴学务之为急,以期进于富强之基。居銮虽僻处偏隅,而人数众多,商务颇称繁盛,惟学校未见成立,大有缺点。同人等未甘落于人后,邀集全埠热心家,提倡一华侨学校之举,由是汇簿劝捐解囊相助,转瞬间赞襄者不下数千金,可见众擎易举,集腋成裘。自后并要立案公庭,以择地点建筑新式学舍,指日可望成功。现经草创规模暂假华侨公所为校址,ー俟选聘新政,普通教员,分科教授,俾同胞青年有志向学,学有所宗焉。倘异日学业生辉,国家巩固,未始非同胞之热诚有以致之也。谨具数言以张报鉴。

 

这样的文字,真可说晓以大义,把兴办教育与建设国家振兴民族连在ー起,足见创校先贤胸怀坦荡且深谋远虑,料想当能激励当年华人社会,收ー呼百应之效。这样的募捐缘起大气且不落俗套。

 

同一篇报导中,还完整胪列了『华侨学校宗旨ー览表』,这几乎等同华侨学校的『建校宣言』,令人鼓舞。

 

『建校宣言』:  华侨学校宗旨ー览表

 

(―)名目 为华侨学校

(二)地址 暂假华侨公所俟来日立案公庭点择地点建筑

(三)教育 以新教科普通国语为宗旨

(四)募捐 听其自由

(五)集款 作二期收清以阴历庚申年正二月为标准另本校制有华侨学校图章交于临时财政员如要收捐当有临时总理财政互相画号盖印给其凭条为合格所收之项一切公举寄在银行逢要支用亦须有总理财政画押两不得缺。

(六)  选择

(七)  会议进行

(八)  开办

(九)  成绩

(十)所有未妥处另议修改

 

这份「建校宣言』有几项要点:

 

第一:学校正式命名华侨学校

第二:暂借华侨公所会址上课。(佐证华侨学校与华侨公所的密切关系)

第三:筹办委员会正在积极物色地点建设校舍。

第四:兴办的是新型学校,并以国语”(华语)为教学媒介语。

第五:所有捐款都要发出由临时总理和财政签发的收据,以昭公信。

第六:所有募得款项皆须寄存银行并由总理财政签发两不得缺

 

这份简洁而概要的“宣言”式文件,勾勒出了华侨学校草创初期的办学方向和操作程序,十分珍贵。

 

感谢各方出席支持学校开幕

 

前称华侨学校已于192071日正式开幕。『新国民日报』于开幕后的717日刊登的『鸣谢』剪报中,也报导了开幕当日的盛况和各方的热心捐款。

 

从报导中得知,开幕当天到访的本外埠学校人士众多,慷慨捐助之余,并赐予嘉言物品,为况殊胜。

 

到场祝贺的邻近地区学校包括令金振强学校,巫罗加什国民学校,峇株巴辖正修学校,淡冰育英学六条石中华学校。

 

出席开幕盛典的主要嘉宾有:薛兆裕、苏隆兴、陈德贵、关泽南、林朴余、李三春、程文生、卓远揆、周德卿、刘复生、孙翰亭。

 

当天收到的赞助金贺仪有壹仟零六十五元,连前ー二三期合计是九千五百五十元。

 

居銮华侨学校兼收马来由学生特稿

 

在整理华侨学校早年办学活动的搜寻中,编委会发现一则非常重要且具代表性的报导:华侨学校董事会慨然录取马来由学生入读就学,这在当年华教历史中,不啻为一庄新鲜事和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报导这则新闻的『叻报』标题是:

 

南洋要闻:英属居銮华侨学校兼收马来由学生

刊登日期:192397

 

报导内容非常有价值,特予全文刊载:

 

居銮讯:本埠华侨公立学校年来因董事之办理得法,教员之训育若方,莘莘学子,进步极速,匪独吾侨所嘉许,抑亦巫人所羡慕。日昨有巫人安牙奴于者,将其年届学龄之某儿送入该校,请于职教员云。(吾闻贵国文字,通行全球,在南洋尤为普及。今贵校以贵国语言为主体,而英算各科,应有尽有,教育极为完善,学生易获进步,特将吾儿送来贵校肄业,以期异日通晓贵国文字,与乎英算各科。小之可在南洋各商店司职营生,大之可入贵国留学,以沾亚东四千年文明古国之文化。贵校其许进而教之乎)该校职教员以有教无类,收容学生,自当一视同仁,无分畛域,遂欣然许之。该巫人即送其子入校。藉此不禁忆及华校未设之前,本埠巫人常有仇视吾侨者,而今则仰慕吾侨教育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云。

 

这篇新闻之所以珍贵,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说明当年华文教育学做人学做事办学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说明当年华校办学的董教职员思想进步开放,有教无类。

第三:说明当年巫人同胞已对中华文化教育有所认识和欣赏。

第四:说明文化教育互相交流的重要,特别是文末有关促进民族和谐的提法。

 

发生在几近一百年前的这则“巫人家长送孩子入读华校的新闻,与21世纪的今日,越来越多异族同胞纷纷把孩子送入华校就读的趋势,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处,更可说明教育本无畛域,有教无类思维的正确。


资料来源:《居銮中华中小学百年校史纪念特刊2018》Pg.46-51。

Posted in 州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