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疯病院老态毕露

星洲日报2011.03.13

麻疯病院老态毕露

鲁肃伯

    在淡杯彭加兰伶丁的淡杯麻疯病院,已近百年历史龙钟老态,暮气沉沉垂垂老矣!

    为了据实撰文,我亲临其境,搜集相关资料,也探访相识已久的林金发先生。

    别来无恙,85高龄和林先生记忆好,声量大,一如从前。当被间起病院旧事,毫不避忌细说当年。

    他说,淡杯麻疯病院在英殖民地时期也存在,不过建于何年,他也不清楚。

    他在60余年入住病院,因此,没有百年,也有九十多年历史。

    他犹记得,当时,不少的麻疯病人是由海皮路3条石,依海而建的老人院搬迁至此。

麻疯病院环境清幽

    麻疯病院占地很广,它的后面就是佰伶河湾,环境清幽,病院被高过人头的铁网重重围起,并设有出入闸门雇用锡克族看守员,其家大小就住在闸门旁的木屋。

    当时病院的院长,医疗人员、工作人员多由华裔担任、院长刘东南就住在士姑来5条石大路边的独立式洋房。

    华人医疗服务员洪盛才,就住在院长住家旁独立浮脚屋屋内空地种满木瓜树,果实累累,令人垂涎。洪君热心社会,工作之余也担任淡杯红十字会教练,受人敬重。

全盛时期达400余人

    住院病人,在全盛时期,多达400余人(华裔),院内有各族病人,其衣食住行都获政府良好的照顾,举凡柴米油盐茶、醋、酱身穿的衣著、脚下的鞋子,都一一获得供应,一件不缺时至今日从未改变。

    在马来亚独立日开始,院里的病人每月都获得救济会须给50令吉的救济金,现时已提高至每人150令吉,从未改变,病人无限感激。

    在病院闸门外,保存的小庙,供奉释迦摩尼,供膜拜,每逢卫塞节,都会大事庆祝,热闹一番。

50年代病患组歌唱队

    50年代,院内青年男女病患,组成“友爱歌唱研究队”,除定期聚首练习,还主办园游会,自娱娱人。

    他们也应邀在卫塞节庆典上亮相,公开表演、歌舞、乐器演奏,多姿多彩的节目,观众除住院病人及其家眷外,也有不少闻风而至的淡杯新村村民盛况空前。

    院内的华裔,为了照顾无依的病老,发挥互助互爱精神,众人的福利也发起成立华人理事会,并推选余高山为理事长。

    说起余高山其人林金发就为其惨痛的遭遇,泫然欲泣。

    余理事长在院内经营一间小杂货店,辛勤一生,身边小有积蓄,受歹徒觊觎行劫,遭无良行凶刺毙,痛失相依为命数拾载老友,伤痛不已。

病院众人身怀手艺

    病院众人虽依靠政府接济渡日,但他们残而不废,卧虎藏龙,身怀手艺者大有人在,有人编织藤篮、竹椅找外快,有人懂得制造家具,有人搭起寮子、养猪畜禽。有人拿锄种菜,有人酿私酒,有人划舢舨捕捉鱼虾,丰富生活,增加储蓄。

    记得院里有一老木匠,手工一流,50年代,家父曾委托他,量身订做一面售酒壁橱,美观耐用,用了廿多年完好无损,只可惜在70年代末期,毁于火灾。

    1960年,院方鼓励住院病人自食其力,重返社会,特在甘拔士开发“麻疯病人复元中心”,并将耕地送给病人种菜、植果树,病人组织家庭男女病人,结为夫妇,相扶相持一起走过风雨路,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其后辈已融入社会适得其所展翅高飞。

    随着医药进步,麻疯病已受控制,新病例不再增加当局也拒收新病人住院长居,原有病人年迈过世,现时院内仅存区区20人,男女各半。

    而麻疯病院除了住楼外貌如昔,供病人住宿的楼房,已人去楼空,无人居住。

Posted in 2010~2019, 2011, 依年代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