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新亚洲文艺城

狮城:新亚洲文艺城
 
诗人小曼(陈再藩)电邮了由他初拟的《华总未来20年文化方略》草案给华社文化人,我收到了一份,集思广益,希望友人“展阅并指教”。草案回顾了1983年全国15华团向政府提呈的〈华团国家备忘录〉的要求与建议;85年27华团签署〈全国华团联合宣言〉以及97年的〈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文中有细致的理论,对政府和华团的建议巨细靡遗:从国家文学到艺术宗教,从华人文化节到中医药等等。
 
阅读这样一份庞杂草案,大到国家文化政策的制定,小到个人文化养成,反倒是文末附上的新加坡《文艺复兴城市报告》触动我心弦,文化建设无需求远,浅浅海峡对岸的狮城有太多我们政府、民间和个人可以效法的,只是政府“看不见”,民间不同调,个人力量太单薄。
 
谈理论,纲领,不是我个人能力所及,就以我“远赴”狮城看白先勇一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
 
这是我第一次到“榴莲壳”(滨海艺术中心)看演出。3天9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是第一次在中港澳台以外的亚洲地区演出,它不仅获得两岸四地的好评,更通过欧美观众的高度评价,为甚么选择新加坡而不是亚洲其它城市,比如东京或首尔,它需要软硬件的配合。
 
第一天演出,全场爆满,第二、第三天也有九成观众。榴莲壳的硬件符合国际演出的要求,从《悲惨世界》、《西贡小家》到《猫》等西方歌舞剧都到此演出过,剩下的是软件的观众。只要你稍微耳尖,四周的观众无论学生、成人,大多是来自中国的狮城“新移民”,新移民正悄悄改造狮城的华语文环境,这是看不见的软件。
 
更重要的有《联合早报》、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国立新加坡大学和狮城华社各界的推波助澜,3天全本《牡丹亭》的演出在一片赞誉声中结束。留给狮城观众一份“情与美”的感动和中华文化的自豪。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殊荣不是浪得虚名。
 
演出结束时将近11点半,我可以很从容的走地下街到地铁站,午夜12点最末班开往兀兰,或是走出剧院10公尺,有巴士车站,德士按表收费。大厅有工作人员有序的把人流疏散。然而,我们的国油音乐厅起码在硬件上不输榴莲壳,去年底和友人听了一场音乐会,晚上10时许,别说地铁,附近看不见巴士站,德士是漫天开价。国油音乐厅是第一世界,出了大厅,是第三世界啊!
 
就在榴莲壳的大厅开演前有免费的音乐欣赏,户外河畔有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乐团演出,三楼有图书馆,馆藏的音乐、戏剧、舞蹈和艺术的图书、影碟让人啧啧称赞。
 
狮城的文艺复兴之城,是以伦敦、纽约为标杆。《牡丹亭》的演出只是一例,接下来5月15日至6月14日长达一个月的“新加坡艺术节”,从剧院,到街头、组屋有大大小小的表演,“新加坡电影节”、“第19届欧洲季”,目不暇给。
 
走在新加坡河畔,我看见综合娱乐城3栋大楼正在封顶,玻璃帷幕反射斜阳,很耀眼,见有老鹰在上空盘旋,狮城正迈向它的文艺复兴城市之路,而我们的文化草图和方略还在苦苦谋划……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杨邦尼‧2009.05.13
Posted in 2000~2009, 2009, 依年代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