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罅隙中的循中文学

水泥罅隙中的循中文学
杨邦尼
 
循人中学位于吉隆坡市区黄金路段,地狭人稠,校地不足4英亩,学生2600人。我开玩笑向着循中校友也是马华诗人的黄建华说: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的草场就等于一个循中。第一次来到循中,担任第三届循中文学奖的新诗评审,环顾四周,花树绿地少,一幢新颖的礼堂建竣,因为校地太有限了,地下一楼辟为教职员停车场,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律把车子停在校门外。在四处水泥的建筑罅隙中,循中师生试着伸出头,在喧闹拥挤的都门,“仰望文学的星空”。
 
独中教育,强调三语兼修,除了应付高初中统考,政府的PMR,SPM亦不偏废,雪隆地区的多间独中走的正是“双轨制”:独中统考与政府考试并重。以致于有些独中生在高二考完SPM成绩出炉后,没继续高三课程与统考,就直接到公私立大专院校升学。
 
于是乎在独中课业与升学压力皆大的环境中,有志或有意从事文学教学或书写的,无论是老师和学生,像是奢谈。老师方面,独中华文老师更多的是按部就班把课文赶完、抄写翻译、划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改作文等等就居功厥伟了,能在课上或课余和学生谈文学,论创作的,简直是“几希矣”!像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余力”全投注在课业考试上,“学文”无疑的“务虚”,不足为之了。
 
可是,我们看到,在繁重课业与制式考试的独中校园里,有一种宁静的学习革命在“润物细无声”的进行中。我把它称之“写作力”。这里的写作力不是指考试、作文的“对答如流”,符合标准答案,而是一种逾越(同时是愉悦的)课本考试外的想象和创造。
 
广义而言,它通过文字的书写表达一己对个人、社会、家国的理解;狭义言之,提升到文学书写的表情达意的层次。正因为这里不既定的答案,比如是非,选择与填充,它让青春学子有了自由驰骋与飞翔漫游,以及在书写过程中的满足、困惑、冲撞和探索。
 
循人中学的“年度重点工作”的第9项写道:“提升校园文艺创作风气”,虽然是列在工作的最末,其实是走在教育革命的前沿。提升校园文艺创作风气的背后指向的阅读的多寡,阅读量的提升是书写力与创造力的关键。一校的文艺创作力是阅读力、想象力等的综合能力体现。而当中,语文教师身负重任,班台育青独中校长林惠洲指出:老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华文老师自己必须对文学有所体认,老师的文学素养是教育里面重要的一环。(《星洲周刊》9月20日)
 
林校长的话道破独中语文老师文学性的不足,或是华文老师的“照本宣科”离写作远,再往下追究,我们发现具备“写作教学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没有指导诱因,学生如何有写作的兴趣与能力,更遑论文艺创作啊!
 
循人中学此届的文学奖共收666份参赛作品,更设置马来文学奖,学生以流利的国语毫不怯场的说感言。我看见,无数个夜里,学生低头写作时,眼光虽低,可是他们正“仰望文学的星空”,很辽阔。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杨邦尼2009.09.22
Posted in 2000~2009, 2009, 依年代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