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台人的乡愁
杨邦尼
读着最新一期《亚洲周刊》,封面上斗大的“大马华人扬威台湾”的醒目字样,震撼台湾歌坛的选秀歌手符琼音,自信25岁女生的模样,反而把下方的高科技奇才35岁笑容的潘建成的光芒比下去。
细看内文,近50年来,大马华裔子弟赴台念大学,大马“侨生”的表现一点都不逊色于台湾“本地生”。虽然独中不受政府承认,手持台湾大学文凭如同“废纸一张”,独中或留台生是“内外流亡” ,正是这样的流亡语境让几代的留台生无论回马或在台发展,组构别样的文化景观和群落,邱立本形容的“台马族”:是台湾与大马永恒的灵感,丰富了两地的软实力,焕发文化中华最新的生命力。
毕业后的留台人有两类:一类是回马的留台人,一类是继续“留台”的留台人(从校园学生转换到工作职场)。他们在马台之间往返,惘惘的思想背景里暗藏无尽底“乡愁”。
对回马的留台人,乡愁是:比如公馆汀洲路上排队买车轮饼;师大夜市巷弄里养着家猫的个性小店,或是和系友骑机车上阳明山看流星雨。然而,更多的乡愁是文化的撞击――野百合学运、言论与主义的喧哗,示威游行如家常便饭――我们捡拾在台湾社会骤变的文化与政治碎片,哪一天回马之后,撒播开来。于是像傅承得创建的大将书行,某种意义是台北书店的“回声”,乡愁的阅读。许多年后,我们总是说台湾如何,台北如何。
那些早已在台湾定居的留台人,比如锺怡雯的《河宴》、《野半岛》、陈大为《流动的身世》、《南洋史诗》系列,又或黄锦树笔下的胶园马共、张贵兴的雨林大象等等,半岛和婆罗洲是书写的乡愁。
马台两地的留台人的乡愁彼此重迭交换:木焱在士古来的老家将拆除,他赶紧嘱友人用相机为“最后的家园”留影;回马多年的留台人每每趁长假回台湾,吃臭豆腐,买一本台版繁体字的书,一解乡愁。
星洲日报/六日谭‧作者:杨邦尼(文字工作者)‧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200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