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姚拓与黄继翔
杨邦尼
逝者如斯,10月7日,马华作家耆老姚拓在吉隆坡班台医院病逝,享年88岁;10月5日,新山宽柔中学第5任校长黄继翔于寓所逝世,享寿86岁。看似不相关的两人,从民国出去,见证百年中国兴衰,“飘洋就过了海,落地就生了根”,在文学,在华文教育撒下种子,静静的开了花,最后埋骨热带半岛。
姚拓留下他的《雪泥鸿爪》,邱立本形容是“一部史诗式的自传”,记述传奇岁月中的传奇人生。黄继翔校长,没有遗着,我们只能在宽柔历届的毕业刊、纪念刊、特辑、会讯等散佚四处的文字,拼贴一张校长的文字图像。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要等到鸿飞逝,我们方追索辨识那些泥上指爪的意义。
姚拓,1922年生于河南巩义市鲁庄;黄继翔,1923年生于广东省潮安县。我们互读着两人的生平,有一种重复的差异,像是历史的作弄,时代的必然与偶然:1937年,日军侵华,15岁的姚拓就读县立师范学院;在南方,黄校长读潮安县金山中学。38年,姚投奔湖南的长沙宪兵团不果,黄遂告失学。41年,姚军校第17期步科毕业,42年,颠沛军战生涯开始,而43年的黄校长报读广东坪石武阳司的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姚拓是从军救国,黄继翔是投身教育报国。
1947年,黄校长孤身乘搭荷兰船万福士号南下新加坡,辗转到居銮任教华文和体育,49年到新山宽柔学校;50年,姚老弃戎从文,逃亡至香港,57年到新加坡,59年至吉隆坡。原本差异的两条线,似乎又重迭,文学的《蕉风》和教育的宽柔。
从民国的硝烟战火到南洋的蕉风椰雨,姚拓以他的文字和编辑力把个人命运和中华文化编织成繁花异草;黄校长自49年加入宽柔学校,到84年退休后寓所和宽中仅隔一墙,一甲子,他始终没离开宽柔的家。异代萧条或许不同时,我们看见相同的两人,典型在夙夕啊!
星洲日报/六日谭‧作者:杨邦尼‧文字工作者‧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200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