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民国教养”
杨邦尼
持中华民国护照的大陆画家陈丹青,这样形容:中国丧失的“民国教养”,在台湾找到。“民国教养”一语很抽像,那是一种怀古的温良恭俭让,崇尚友人,总已是崇尚故人、逝者、亡灵。中国历代文人以仿古为文化教养,仿古的背后是对消逝文化的守望、整理、反刍,是当朝对前朝美好的追想。孔子的信而好古,是文人仿古的先哲。
离台湾10年了,我试着回想陈丹青口中的民国教养是何所指。想象是必要的:在台大念书那几年,我听老师们口里转述了许多民国人物历历在目,比如柯庆明老师的老师是台静农,台老师的老师是鲁迅,鲁迅的老师章太炎,我睁大眼睛透过柯老师的眼睛放佛看见台老师,鲁迅和章太炎,从清末到民国的历史像时光机放映在眼前。
我们无法回到“民国”,就只有跟着民国余绪文人的口述,借活人的眼睛了望、穿越历史的长廊,那逝去的人物就复活过来,罗兰巴特言:有一天,已是很久以前了,我无意间看到拿破仑的幼弟杰霍姆的一张照片(1852年摄)。
我当时心想:“我看到的这双眼睛曾经见过拿破仑皇帝!”从此,我的讶异感未曾减过。
我在第4届的华文书市,遇见有从容“民国教养”的人:蒋勋。我不是第一次见蒋勋,在台北诚品书店听过他的演讲,坐得老远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脖子上一条桃红围巾。或许是自己有了年纪,再一次听蒋勋,似乎又明白了起来。我在他的言语,举手投足、起身之中,见着了那个“民国教养”的体现。
它离我们不远啊。
陈丹青的民国教养在台湾,想来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民国人物不止是蒋勋,它是一个谱系的传承:从胡适、傅斯年、张大千、钱穆、林语堂到白先勇、杨牧、李欧梵、林怀民,龙应台、李安等等,民国偏安在宝岛,保留了“品种齐全的喜怒哀乐”(戴晴语),宛如南朝,宛如名士。
星洲日报/六日谭‧作者:杨邦尼‧文字工作者‧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2009.08.30